社论丨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2-15 05:00

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就应该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市场主体时间和信心,要通过环境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来源:南财音频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

会议判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这意味着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并传导至市场主体身上。供需同时面临压力必然会影响市场主体的预期,从而可能形成投资和利润减少、就业不景气与收入增速疲弱的收缩性不良循环。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首先需要一个稳健的宏观经济增长环境,有利于市场主体扩大投资,增加市场消费。因此,会议要求明年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拥有较为充足的政策空间稳定经济增长,但需要更快地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增长的动力与可持续性。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应该将宏观与微观紧密联系起来,围绕市场主体关切,有效实施财政、金融、就业等宏观政策。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需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会议提出了将继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等,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会议还提出了一些扶持性政策,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等等。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尽头,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判断,而是能源、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打造一个高标准市场体系,改善市场治理,强化以规则为主的市场经济秩序,这意味着政策与监管环境会发生变动;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通过政策套利与依靠要素红利的发展模式也要发生改变,要从追求规模转向依靠创新、效率和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主体面临监管环境与发展方式的双重升级要求,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带来一定的不适感,再加上持续多年的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形成的冲击与不确定性,市场主体会有较为强烈的不稳定感受和预期,因此希望有稳定的发展环境,也可能怀念过去经济规模扩张中经济繁荣带来的普遍机会。但是,我们必须向前看,要尽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考虑到国家的老龄化进程与国际产业竞争,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犹豫和拖延,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适应转型环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不能过度依靠政策环境。

但是,很多企业已经习惯粗放式发展,也缺乏组织创新的资源和经验,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需要培养。因此,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就应该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市场主体时间和信心,要通过环境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但不能把企业逼得过紧,使得它们忙于生存而无心创新。在外部环境存在持续的不确定性前提下,国内应该优先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同时避免不同领域的改革叠加后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要考虑企业承受力。比如,在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多年持续上涨情况下,要考虑到能源政策对相关企业造成的压力,另外,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同时也要防止增加各种检查的力度和频率,从而对企业形成强干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