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聚焦基层群众“急难愁盼”,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办实事 小切口撬动大变化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南方日报
2021-10-01 07:48

“小小‘村务卡’一刷,村集体资金使用不用隔天跑银行,群众也更放心。”“微改造让我们小区从脏乱差变成靓花园。”“家里有了适老化智能设备,独居在家也安心了很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2000多年的历史给羊城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也给城市更新、基层治理、民生保障提出新命题。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力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通过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一件件实事,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让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全省率先  

“村务卡”刷出明白账  

经过一番对比,花都区新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汉明拿出一张红色的卡片,轻轻一刷,便完成了办公用品款项支付。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采购没有使用现金支付,而是通过徐汉明手里一张印有广州塔图案的全市统一版式的“村务卡”。  

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强化农村“三资”监管,维护村集体和农民利益,广州近日发放首批全市统一的“村务卡”,率先在全省实施“村务卡”结算改革。  

“村务卡”是由行政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持有,主要用于日常办公费、招待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培训费)、印刷费等原使用现金结算的村务经费开支和村社集体的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及其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  

五华村党委书记曾秋颜是首批领取“村务卡”的代表之一。目前,村里办公用品、培训会议等支出,她都按照“村务卡”使用规范流程,先通过刷“村务卡”付款,然后在还款期限内凭借一张刷卡依据到街道办理报销还款。  

这样一来,避免了自行垫付的情况。此前,五华村负责财务的村干部需每隔几天都要去银行提现或交单,工作量大、业务频繁。有了这张“村务卡”,每月办理次数缩短至1次,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成本。  

广州村级资金体量大,强化村级集体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意义重大。“村务卡”全部村务消费交易信息,必须上传到市、区两级农村集体财务监管平台,村务消费资金往来全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建立起村务消费“公开透明、网上留痕、消费存迹、全程监控”的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  

基层小微权力看似不大,实则干系重大,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了监督村财务支出的“村务卡”,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更透明,老百姓也更放心。  

截至9月底,广州全市农村集体与银行签订村务卡结算协议4089份,已完成发卡3713张。在未来几个月试运行基础上,广州将从明年1月起全面实施“村务卡”结算,覆盖全市136个涉农镇(街)所有行政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  

广州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村务卡”结算改革是广州针对村级资金体量大、开支面广、流向把控难等问题的积极探索,在全省首推并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广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村务卡”结算改革的契机,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监管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同向发力,力争把“村务卡”打造成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亮点、新品牌。  

“绣花功夫”  

让老旧小区换新颜  

剥落的外墙重新粉刷后焕然一新,坑洼破损的小区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雨天“水浸街”、排水道臭水横流的现象一去不复返……2021年是广州市第一个老旧小区改造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在番禺区,不少老旧小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将重点改造一批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目前,广州正在推进的改造项目共323个项目,涉及484个小区。  

在番禺区大石街富石路旁,有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桔芳园小区。“到处乱停车、乱搭乱建。”“排水、排污(管网)年久失修。”“绿化枯死,泥土裸露在外。”……说起小区旧貌,很多居民直摇头。  

番禺区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立足城市更新业务工作,紧贴群众所想所急所需,结合政策的变化,积极组织开展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遵循“社区微改造,撬动大效益”的理念,番禺区坚持以人为本、历史文化合理保护利用、宜居宜游的原则,对老旧小区的建筑外立面、公共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提升改造,以“绣花功夫”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改造后,这个脏乱差的老旧小区迅速变身具有人文特色和健康气息的花园小区。“现在路平整了,车没有乱停乱放,还有了崭新的运动健身设施、小公园,环境美了,让人舒心、幸福。”小区居民陈博雄向记者细数小区的点滴变化。  

桔芳园小区是番禺区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番禺区城市更新局负责人介绍,该区现阶段计划实施的4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43个项目已完工,1个项目处于施工阶段。据统计,番禺已完成粉刷楼道近17万平方米、“三线”整治近21万米、实施雨污管网改造近2.4万米,完工项目惠及约1.3万个家庭。  

智能化服务  

为困难老年人精准送关爱  

“一下子解决了我的两个‘老大难’问题,之后就不用担心自己在家跌倒,也不用挂心家里的卫生没人打扫了。”提起广州推行的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家住荔湾区东漖街芳和花园的芳姨竖起大拇指。  

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广州现有特困老年人5824人,低保低收入老年人1.3万人,独居老年人8101人,孤寡老年人6395人,空巢老年人约5万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广州着力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为满足困难长者“就近养老”的愿望,今年年中以来,广州全面铺开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优先为无人照料且不愿或不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特殊群体老年人设立家庭养老床位,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机构化”专业养老服务;同时,为有条件的特殊群体居住点进行适老化智能化家居改造,安装体征监测设备和感应设备,织牢特殊群体安全防护网。  

“现在洗漱安心多了!”每天早上8时不到,居住在海珠区沙园街道的80岁刘阿婆便会起床。前阵子,街道帮她在家里装了防滑地板后,阿婆觉得生活的舒适度提高不少。  

当前,沙园街道不仅为长者们进行适老化入户改造,也为这些享受着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老人安装智能设备,确保24小时监测居家安全情况。  

居住在越秀区六榕街道旧南海县社区的16位独居老人,如今也都戴上了社区为他们免费配备的智能手环。老人一摔倒,智能手环便会紧急提醒社区、家属,从而更快地为老人呼救。  

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对于关爱服务的需求大。当前,广州制定了十条措施,建立起“区—街(镇)—村(居)”三级独居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网络,并打造出覆盖全市特殊群体老年人的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关爱地图,定期巡访、主动服务,及时掌握特殊群体生活状况,进行精准帮扶和动态管理。  

年逾70岁的黄姨,居住在广州市六榕街一条小巷尽头的石米楼里。在她的印象里,曾经走在街上,“谁都只是点头之交”。改变发生在六榕街建了老人饭堂后。这些过去见面不相识的长者,因为长者饭堂,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社区长者饭堂解决的不仅仅是吃饭问题。”广州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截至目前,全市长者饭堂已100%实现刷社保卡或“刷脸”就餐,23个高校、企事业单位饭堂参与服务,同时还融入了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项目,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谢庆裕 朱伟良 陈伊纯 刘怀宇 冯艳丹 汪祥波

(编辑:吴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