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市场庞大,尽管把国内市场搞好足以支撑企业生存,但如能提升竞争力参与国外市场竞争,企业将发展更长远。”
“实际上,医药研发和产业链中间隔了巨大的死亡之谷,即从科学技术到产品之间转换的死亡之谷。”近日,在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院长魏树源表示。
近年来CRO企业的异军突起,实际上能填补从研究到转化过程中相关风险,帮助成果转化。魏树源表示,CRO企业作为中间专业人士能从三个层面很好地跨过死亡之谷。第一,专业人员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并能符合我国法规要求。第二,专业的研究解决了科学性的问题。第三,因资本的推动,CRO企业建立了转化平台或中试车间,有利于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控制及环保问题。
创新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如何在创新和产业化之间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个难题。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娄竞表示,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与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间的平衡问题。但坚持研发投入是根本,从长期来说,只有坚持长期研发才有未来。
此外,企业还应着力打造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市场庞大,尽管把国内市场搞好足以支撑企业生存,但如能提升竞争力参与国外市场竞争,企业将发展更长远。”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民称。
跨越“死亡之谷”
目前全球医药市场竞争激烈,药物的研发成本高,且周期长,风险大;此外,在产业链转化过程中也存在较大问题。魏树源表示,实际上,医药研发和产业链中间隔了巨大的死亡之谷,即从科学技术到产品之间转换的死亡之谷。
魏树源指出,从企业角度,其会考虑药品的质量可控、安全可及、低碳环保等问题;而从科学研究角度,其会考虑靶点的清晰性和技术先进性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关注点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克服死亡之谷,医药企业往往会用丰富的管线来填平巨大的风险,但近年来CRO企业的异军突起,实际上能填补从研究到转化过程中相关风险,帮助成果转化。
为何CRO企业能帮助成果转化?魏树源表示,CRO企业作为中间专业人士能从三个层面很好地跨过死亡之谷。第一,专业人员能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并能符合我国法规要求。第二,专业的研究解决了科学性的问题。第三,因资本的推动,CRO企业建立了转化平台或中试车间,有利于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控制及环保问题。
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席负责人肖治也表示,近几年,除了biotech企业融资能力特别强以外,大量的资金也同样进入CRO企业。无论临床前还是临床后,CRO企业成为产业链里面必不可少的一环。
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娄竞指出,CRO和CDMO企业估值大幅提高的背后,其实是由于研发成本极大提高以及人才需求极大增加导致。
“随着CRO公司不断的成熟,实际上给工业企业前端上游的科学研究搭建了非常好的嫁接桥梁和平台,有利于在创新中或者在转化中实现更高的效率确保成功性,降低失败的风险和损失。”魏树源称。
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范秀莲介绍,实际上,三医联动对创新药产品转化成果也非常重要,其中医保是主导,医疗是基础,医药是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共建共享,最终达到共享的目的。但这不是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的行为,而应是共同行为。
此外,范秀莲指出,产品最终在医院实现销售的这一步是创新药的成果转化中也很关键。因为创新药要快速的转化成成果,不能仅依靠外部的资本,也要靠自身资金回笼来驱动研发,这样企业发展才能更持久。
“虽然去年开通双通道,但是双通道只是针对肿瘤药、口服制剂等,对于麻醉领域的创新药等行不通。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些更好的政策,促进企业发展。”范秀莲称。
企业如何才能获得持久竞争力?
对于企业的创新和现有业务发展遇到的问题,张贵民表示,目前企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存问题,即企业当下怎么活下去?再过五到十年怎么活得更好?如何在创新和产业化之间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个难题。
二是长期的竞争力问题。“其实目前企业构筑的竞争力大多是短期的,特别是仿制药。因此,我们希望依托高校等外部资源做相对前端研究,以创新药来打造长期的竞争力。”
实际上,鲁南制药企业定位明确,即完成中试和产业转化。张贵民表示,因为在前端鲁南制药不可能像国家那样长期在基础研究上发力,因此其选择定位于研发上市前的产业化准备与产业化销售方面。
但是如何选择有长期竞争力的产品是个挑战?对此,张贵民指出,首先是安全性问题,应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把安全从万分之一变成零就是了不起的起步,我不是选成本而是选安全。”
其次是环保问题。因为不可能百分之百回收,丢弃的一部分总会造成成本浪费和环境污染。张贵民表示,其实在生态链高价值打造上会遇到各种问题,但重要的是企业在生态上如何选择站位,其追求的则是综合的协调和平衡,特别是竞争力的平衡,并要保证安全、环保和较高质量。
娄竞表示,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与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间的平衡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其在市场上有实现短期利润的要求,因此对研发投入可能有一定限制。
但坚持研发投入是根本。娄竞表示,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可利用外部的资本来提高研发的效率,例如在研发管线过多时,可选择与高校合作,或利用现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不断成熟的监管体系做一定分拆,以提高研发效率。“从长期来说,平衡是短暂的,只有坚持长期研发才有未来。”
此外,企业应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不断扩大市场渗透率,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人才的流失问题严重。娄竞指出,解决该问题需不断提高自身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张贵民指出,需要从顶层设计的维度进一步思考医药工业的产能效率、效益是否足够高,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可增加中端市场的竞争力。“如果做不到效率和效益结合,则可能永远无法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目前市场庞大,尽管把国内市场搞好足以支撑企业生存,但如能提升竞争力参与国外市场竞争,企业将发展更长远。”张贵民称。
范秀莲表示,实际上,企业要想真正成为创新企业,其产品还要出海,这样不但能在中国获益,也能在国际上获益。但出海并不是一个企业的行为,其需要国家以及各部委的支持。
(作者:魏笑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