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健全防汛常态化应急机制 筑牢安全大堤
各地防汛力量应保持高度的警觉和随时投入防汛救灾行动的能力,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急机制。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7月19日以来,河南全省发生强降雨,部分地区出现用电中断、地铁停运等情况。因防汛救灾形势十分严峻,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7月22日郑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在次日基本完成市区恢复供电,下一步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疾病监测等。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抓紧抓实防汛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汛情汹汹,河南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各方帮助之下做好抗灾及善后工作,及时缓解汛情影响,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但与此同时,亦应在防汛过程中思考如何改进防汛应急机制,并在以后的防汛工作中付诸实践,而这样的经验总结对各地的防汛工作具有一般性意义。
强化防汛应急机制的首要重点是加强对汛情的预测和预警,打好汛情到来之前的提前量,以充分利用时间差,争取把汛情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在民众的配合之下尽快打赢防汛救灾保卫战,把汛情的后续影响和次生灾害降低到最小。一些长年面临汛情风险的地区和城市,应当建立常态性的防汛应急预案,并在发生严重汛情时迅速启动预案,调动包括专业防汛力量在内的各种政府及社会力量,快速投入防汛工作。
同时,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现代科技在防汛救灾中的作用,通过研发和技术升级来更好地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提供更精准的天气预测,拥有更高效的救灾设备设施,以及能够安全转移受灾群众的科技条件和工具。同时,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定位受灾最严重地点的精准度,有助于更及时地将稀缺的防汛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各地政府在平时就应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备齐备足防汛物资,提前对防汛隐患展开排查,降低和排除风险。对存在严重汛情隐患的地区,尤其是险情易发点,在平时就应当加强下水道或河道的建设和疏通,加固堤防等基础设施,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其应对突发冲击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及时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也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重要的防汛“基础设施”。信息发布机制有利于群众尽可能地避开险情,降低防汛工作中的风险和变数,并能使群众更快地获得自发救灾工具,在受困情况下能获得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同时,在各种现代通讯手段普及的情况下,政府信息机制应该与民间信息机制形成高效联动,及时将公共救灾资源调入最需要的地方,并充分发挥民间救灾资源的配合作用,实现救灾成效的最大化。
在大规模汛情期间,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洪涝灾害往往需要同时处理,但两种地域的防汛工作可能各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以及需要注意的特殊问题。各地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努力探索不同地区防汛工作的不同规律,在两种地域之间合理配置和调度防汛资源,以实现最好的防汛效果。长期面临汛情的地区应让干部和群众熟悉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危害和应急处置方式,并在平时以一定周期进行汛情应对模拟演练,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防汛技能,总结和提高防汛资源配置经验。
鉴于本次河南汛情涉及的面积大、范围广,除了河南本地防汛力量,多省防汛救援力量已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进入河南省支持防汛。各支防汛力量之间应当通力合作,在本次汛情考验中提高以后的协作效能。待本次汛情缓解后,相关部门更应以全国“一盘棋”的灾害防范应对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强化汛情应对的区域间合作机制。
须知,防汛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既涉及气候、水文、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也涉及具体防汛工作中的经验积累。虽然本次河南部分地区降水量之大超出预期,导致防汛难度大增,但对应对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应认真总结评估。
防范胜于救灾,本次汛情既是对我国防汛机制的一场大考,也是改进防汛应急机制的一个重要契机。因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极端天气有可能频繁出现,因此各地防汛力量更应保持高度的警觉和随时投入防汛救灾行动的能力,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急机制,为社会和人民筑起一道安全的大堤。
(编辑:洪晓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