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在科创板开市两周年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召开科创板上市公司座谈会。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的1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发言。上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黄红元主持座谈,上交所副总经理卢文道、董国群和科创板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多家媒体到场参会。
示范效应增强
科创板开市两年来,在中国证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科创板建设稳步推进、注册制试点深入开展。
科创板支持“硬科技”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持续增强。截至7月2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313家,总市值4.95万亿元,IPO筹资超过38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合计接近75%。
改革“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已有19家未盈利企业,2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和3家红筹企业发行上市。科创板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6个多月,审核周期大幅缩短。一系列关键制度创新在“试验田”中接受检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科创板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一级市场保持常态化发行节奏,今年以来首发募资总额755亿元,占同期A股市场募资总额的1/3,市场预期明确稳定;二级市场指数稳中有升,交易活跃适度,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股票日波动率低于市场整体水平。
10位掌门人谈了啥?
对于科创板上市给企业带来的改变,多位与会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从多个角度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综合来看,在发行上市方面,科创板通过制度创新,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度;从技术研发看,利用募集资金,科创企业持续研发投入,瞄准尖端技术、卡脖子领域开展重大攻关的决心信心大大强化;从吸引人才角度看,资金实力、品牌形象、股权激励机制等,显著提升了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从行业带动能力看,科创板品牌降低了识别成本,提高了资源整合能力。
安集科技(688019)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杨逊表示,“上市以来,公司充分将半导体产业加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同公司上市之后快速发展契机相结合,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扩大研发人员规模,推动研发在更多应用场景落地,2020年度实现了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增长。同时,资本助力之后,公司战略布局更全面,一方面将继续围绕核心技术切入上游原材料领域,在关键原材料部分实现战略布局,另一方面,公司尝试在相邻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
奇安信-U(688561)总裁吴云坤在发言中表示,“奇安信是科创板制度创新红利的直接受益者,过去几年,公司营收虽然在快速增长,但高额的研发投入也导致持续的亏损,尚没有实现盈利,而正是科创板注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技术实力和科技含量,淡化盈利指标的理念,才使像奇安信这样的科技型重研发的公司上市成为可能。”
同时,参会上市公司围绕自身做强做大需求,向上交所提出了一些建议意见,包括进一步鼓励产业链并购重组、提高再融资效率、助力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合理优化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等。
其中,传音控股(688036)董事长、总经理竺兆江建议:一是进一步放开再融资制度,拓宽募资用途、再融资频次和审核效率、小额融资等。二是进一步推动交易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与国际市场不断接轨。
芯原股份-U(688521)董事长、总裁戴伟民提出,根据科创板的政策,允许企业带期权上市,为公司激励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但是配套的税收及减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推动科创板高质量发展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交所将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推动科创板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打牢基础:一是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守科创板定位,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二是继续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严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关”;三是继续坚持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四是积极研究新股定价完善措施,并加强监管。
上交所希望广大科创板上市公司与其共同努力,倾力做好主营业务实现持续发展,继续重视研发投入,瞄准“硬科技”“卡脖子”领域加大攻关力度,坚持规范运作,扎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实际行动回报市场投资者和社会的信任。
(作者:张赛男 编辑:朱益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