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郑州暴雨背后的韧性城市建设
在这种大大超标准的暴雨强度下,需要依靠的不光是源头海绵措施的削峰作用,更加考验防洪排涝系统的韧性。
“医院信号不稳,停电,电梯没电,家属跟我们一起转移患者,从20楼连人带着轮椅一起抬下来,将他们从老院区转到新院区。”7月21日下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一位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目前的郑州,暴雨终于短暂平息。
过去三天,河南多个站点打破7月单日降水纪录,郑州更是一小时降下超常年一个月的雨量。
实际上,每次强降雨对于城市防涝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其中围绕城市管理的海绵城市、应急管理、气象预报等都成为焦点话题。
一直关注医疗运营管理的上海健贤学院创始人罗念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JCI或者等级医院评审这种标准管理体系会对紧急应对的处理,目前看医院救治都很积极,这种特殊天象引起的情况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共同应对。
“在这种大大超标准的暴雨强度下,需要依靠的不光是源头海绵措施的削峰作用,更加考验防洪排涝系统的韧性了。” 7月20日,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岗河流域治理设计负责人吴钰川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医院受困
7月17日夜间以来,河南省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郑州、焦作、新乡、洛阳、南阳、平顶山、济源、安阳、鹤壁、许昌地区出现特大暴雨。
由于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郑州市常庄水库、郭家咀水库及贾鲁河等多处工程出现险情,郑州市区出现严重内涝,造成郑州市铁路、公路及民航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7月21日凌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郑州当地医生、市民等获悉,郑州市内不少医院被积水阻隔,部分医院还出现停电情况,影响病人救治情况。
其中郑大一附院河院医院是受影响最大的医院之一。7月21日,郑大一附院河院医院的一位肿瘤科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郑州暴雨使得药房库房等都进水,在一楼及负一楼还有很多医疗器械设备等受水。“今天在转移患者,抢救设备,一天的信号都很差。”他说。
其表示,上述楼层有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包括CT、核磁、DR、彩超、PET —CT、直线加速器、伽马刀、高压氧仓、配电室、控制系统、安防系统、计算机房等,有业内人士估算相关损失或超过10亿元。
因为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全部停电,电梯全部停运,备用电源也无法使用,出现危重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章锁称,供电局应急车到位,组织恢复供电工作。
事实上,为了应对医院突发性停电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很多医院都要求按照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预案相关预案以应急。
罗念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为了保障医疗业务的连续性,在JCI或者等级医院评审这种标准管理体系会对紧急应对的处理方案有所要求。但此次强降雨导致的后续一连串问题,实际是超出原来应对范畴的。
韧性城市建设
而在每次城市出现暴雨的时候,“海绵城市”就会成为重点“考核”对象。有人提出质疑,郑州内涝严重,是否也与城市排水系统失灵有关?此前建设的海绵城市失效?但在罗念慈看来,此次大暴雨的影响也远超出了“海绵城市”的承受能力范围。
吴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相比传统的工程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方案。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这种大大超标准的暴雨强度下,需要依靠的不光是源头海绵措施的削峰作用,更加考验防洪排涝系统的韧性了。” 他说。
早在2016年,郑州入选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2017年,郑州市城乡规划局(现“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同)发布了《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
根据《规划》,到2020年,郑州建筑与小区海绵设施总投资57.5亿元,城市道路海绵设施总投资137.1亿元,城市绿地总投资139.9亿元,城市水系总投资138.1亿元,污水处理厂总投资61.2亿,监测与管控能力建设1亿元。综合起来,近期建设海绵城市项目总投资534.8亿元,其中主城区范围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工程总投资约471.1亿。
为何郑州此前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海绵城市在此次水灾中没能发挥作用?浙江工业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陈前虎也认为,此次河南遭遇的大雨灾害非常罕见,不是海绵城市建设所能解决的。
从技术层面分析,海绵城市解决的是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表径流的就地下渗和雨水可持续循环。此次河南大雨属于突发特大暴雨,已经超出了海绵城市的应对能力。除了不断建设海绵城市,构建更完善的排涝系统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
大暴雨直接击穿当下应急能力范畴,在业界看来,虽有因技术导致预报不准确的原因,但也有预警机制的不完善间接导致损失增加的因素。
一位法学界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准确预报天气是世界级的难题,一方面需要提高技术加大研究提高准确率,另一方面则是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对气象预警的应急机制。这需要加大研究之后,相信预报准确率将明显提升,有助于提前做好预警预防。
当然,仅仅有准确的预报还不够,因为接下来的应对之策才是重点。正常而言,气象部门会根据预报的灾害等级发布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但问题在于,目前我国很多地方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气象预警的应急机制。
“根据预报气象部门发布的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灾害等级预警后,具体停工停产的条件、如何协调各部门运转、如何调度资源、应急行动方案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细化。”上述专家指出,尤其是因为预报偏差,未出现预计的灾害,又应如何应对等都需要更明细化。
(作者:朱萍 编辑:林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