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经济有望增长8%,下半年财政政策弹药充足待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1-07-08 05:00

积极政策不宜简单退出,防范美联储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冲击。

2021年年中经济数据发布在即。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今年前三季度大致处于“稳增长压力较小窗口期”,经济增速有望维持较高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机构分析后发现,对中国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预测大致在8%-9%左右,由于去年“前低后高”,今年季度同比增速为“前高后低”,但随着经济稳步恢复,两年平均增速有望稳步回升。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18.3%,机构预测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大致在8%左右,三、四季度分别在6%、5%-6%左右。

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高位,但市场关于经济恢复动力是否已经见顶的争论较大。当前,消费、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恢复较慢,后续仍有回升空间。不过,消费能否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有待观察,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对投资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从5月数据来看,支撑前期经济快速恢复的工业、出口、房地产投资等有走弱趋势。此外,下半年世界经济恢复状况、美联储政策如何调整等,也将对我国出口带来影响。

由于内需恢复进程较慢,加之外部不确定性仍大,不少分析认为宏观政策仍将维持稳定性。此外,由于上半年财政支出、地方债发行进度较慢,可以确定的是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可释放的空间较大。

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8%左右增长

由于去年基数较低,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3%,同比增速较高;但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速为5%,尚未恢复至6%左右的潜在水平。

5、6月份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在稳步恢复,但部分指标动能有所减弱。比如,6月PMI录得50.9%,仍在景气区间,但已经连续三个月放缓。其中,6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1%,跌破景气区间,也连续三个月回落。这些反映当前制造业生产、出口动能边际放缓。

与此同时,部分恢复较慢的指标未来仍有回升空间。1-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升至4.3%,但明显低于前些年8%左右的正常水平。前5月固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回升到4.2%,其中房地产、制造业、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8.6%、0.6%、2.6%,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回升空间仍大。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博智宏观论坛上表示,二季度GDP预计同比增长8.3%左右。展望下半年,出口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会回落,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会回升,消费也会回升但幅度有限。由于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两大动能边际趋缓,而其他动能支撑力度有限,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会延续回落态势,三、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3%和5.0%,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6%和5.7%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速会放缓到8%左右。下半年的同比增速“前高后低”,三季度同比增速略高于6%,四季度可能会低于6%,在5%-6%之间,三四季度对应的两年平均增速在5.5%-6%之间,要高于一季度两年平均5%的增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报告预判,预计上半年GDP增速会达到12.3%,全年实际GDP增速为8.8%。各季度的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运行态势,从一季度的18.3%逐步回落至四季度的5.5%。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8.8%左右,两年平均增速在5.6%左右。受2020年基数影响,2021年下半年季度经济增速会逐渐下降,但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下半年两年平均增速将高于上半年,经济整体在逐渐恢复。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2021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8.9%。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6%,二季度有望明显反弹至2%,但下半年季度环比增速可能会回到1.3%左右。去年二季度至今,中国出口处于近七八年来最好的局面,医疗物资和居家办公方面出口增长明显,但这些是不可持续的,出口增速未来面临下行风险。

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向

当前经济增速维持较高水平,且还在稳步恢复,但内需动能恢复较慢,加之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不少分析认为宏观政策应保持稳定性。

“目前一些乐观的宏观数据具有幻觉,并未成为政策紧缩的支撑条件。在2021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特别是三季度,财政政策的支出节奏要加快,货币政策相应的社融速度和信贷速度当然也要有所放松,而不能够简单地退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刘元春认为下半年要高度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异。美联储可能在今年9月左右调整超常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会导致世界流动性和金融环境的大变异。疫情虽有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恢复动能比预期快,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恢复和再布局,可能导致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

王一鸣表示,我国需求恢复仍然偏弱,外贸增势可能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随着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宏观政策常态化是必然的,但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既有效应对短期问题,也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留出政策空间。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别是要防范美联储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应对预案。

王一鸣还提到要处理好绿色转型与稳增长的关系。王一鸣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对经济运行也带来一些压力,一些地方为完成降能耗指标,采取比较激进的措施,对高耗能企业实现限产或停产。首当其冲的是煤电行业,从趋势看,煤电有可能从主体能源转变为调峰能源。如果短期内调整力度过大,可能会带来煤电生产的大幅下降,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部分地方还会出现电力紧张,影响到经济稳定恢复和产业链稳定。

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系列影响,下半年大宗商品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明显减弱。

“中国经济结构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占GDP比重在一半左右,PPI的大幅上行,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当然,在政府干预等因素作用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近两个月有所下降,但当前价格水平相较3月份而言仍然比较高,而且原油价格还在上行,这对实体经济会有一定抑制作用”,陆挺指出。

不过,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下半年宏观政策操作方面有一定的确定性。其中,弹药充足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下半年很重要的“稳增长”工具。

唐建伟表示,上半年财政支出额度距离全年支出预算相差很远,下半年可使用的财政资金额度达到15.66万亿元,下半年财政支出进度将明显加快。另外,全年赤字额度中,还有3.6万亿额度未使用。这些都将形成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对下半年和明年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作用。

陆挺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政府融资量比较小,全年7万亿的额度中,下半年待使用额度还有4.5万亿元。从财政政策方面,已经预留了些空间,来遏制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去年基数较低,以及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今年财政收入形势较好,有望超出年初预算安排。

(作者:周潇枭 编辑:林虹)

周潇枭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