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在以人民为中心
7月1日上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付出了哪些努力?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效衔接?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就此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
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
《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这段征程中,中国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
郑长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为此,我们分四阶段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第一阶段,通过民主革命胜利,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现代化建设。
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采取计划经济和单位制的方式,构建了独立自主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极大程度地调动了人民的整体积极性,使物质财富得以涌现,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又以政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都有了质的飞跃。
第四阶段,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党建引领之下集全国之力进行精准扶贫,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宣告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圆满实现。
《21世纪》:你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郑长忠:现代化最早起源于西方,欧美国家率先以工业化进程推动现代化,其前提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强调的是以资本为中心。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现代化的发展、为现代文明的开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因此,马恩二人提出,要在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能够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具体路径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力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后用国家力量推动人民民主,以社会主义方式来发展现代化,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路径的“扬弃”。
马恩二人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理想道路的落地,但我们却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走上了他们所期待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我们创造性地跨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推动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又摒弃了发展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困境与痛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指的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现代文明建构方式,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坚持的以资本为中心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能够做到在党的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劳动、资本、科技以及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使现代化建设真正为人民服务。我把它称为,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
《21世纪》:当下,我国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衔接,具体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
郑长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得来不易的成果。但我们要持续巩固这一历史性成果,首先需要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防止返贫等现象的发生。
在宏观上的战略部署上,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微观上的战略部署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也做出了详尽的安排。具体来看,第一,从制度层面,我们需要将第一个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作为制度性的保障,在第二个百年中更好地去运行完善,为前后两个阶段的衔接建立制度性的基础。
第二,从技术维度上,我们应该看到上一个百年的发展,更多是在工业文明的层面上发力,既然我们已经推动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现在我们应该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创新上下功夫,跟上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动中国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使数字时代尽快到来。
第三,在价值理念上,必须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这一理念新的发展实现形式,使之能够与制度及技术形成有机的配套。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21世纪》:你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哪些展望?
郑长忠:第一,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数字技术将会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字文明时代将全面实现。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资本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所产生的后果有极大的不同。部分西方国家不愿意踩下“刹车键”,只考虑到短期的利益,殊不知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终也使经济发展陷入泥潭。
当数字时代来临,在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条件之下,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而且已经成为提高人们消费能力与生产供给能力的重要现实基础。
第三,我们将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带动社会的共同富裕。数字技术将精准对接供需,而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们不是简单地走西方福利主义的道路,而是形成一种既解决人民需求,同时又调动各方生产要素的新形态。
最后,我们将制定更加适应数字时代的管理政策。平台经济的涌现、灵活就业形态的迅速发展、人与技术相互依存等现象背后,涉及伦理、价值与道德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对我们的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考验。
(作者:尤方明 编辑:林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