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健康行业两赛道齐飞 医疗服务市场迎爆发式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茱平
2020-12-31 05:00

文/茱平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加速推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这一年,数字健康行业乘风而上迎来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1-5月中国互联网医院建设数量就已接近2019年总量,到11月份,其总数超过900多家。

这一年,整个行业也见证了经由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加持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从此前的“有你更好”变成了如今“没你不行”。

盘点2020,数字健康概念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在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行业两大赛道的分野也逐渐清晰。由消费电商演进而成的“医药电商”和基于数字技术开展的“医疗服务”,在不同的维度上为人们提供创新的数字健康服务,顺应了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的突破。

相较于已成红海的医药电商,数字医疗服务赛道因其较高的行业门槛依旧保持蓝海。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医疗服务赛道正加速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央,并在多重因素驱动下迎来爆发增长期。

资料图。

疫情加速医疗健康数字化迁移

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从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到真正“触网”通过挂号连接患者,再到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深度服务,一路走来可谓艰辛。传统的就医习惯、医生习惯以及严苛的政策监管,尤其是医保这一最大支付方对在线医疗服务的缺位,使得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迁移步履维艰。

在此背景下,头部电商平台“另辟蹊径”,绕过医疗服务的痛点与堵点,通过自身成熟的电商路径和流量切入数字健康行业,为人们提供健康消费品、保健品及OTC零售服务,满足用户基础保健需求,实现了平台的快速增长。如京东健康2020年上半年相关的营收超过82亿元,并在今年底完成在港上市;阿里健康2021财年上半年相关营收超过69亿元。

与此同时,行业对于医疗服务数字化升级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201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创立,通过连接医、患,打通了在线复诊、电子病历共享、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服务的闭环。公开信息显示,作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创建者,微医目前落地30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8家成为医保定点机构,连接超过7600家大中型医院、超过25万名医生在线执业。

疫情催化下,行业主管部门今年出台多部鼓励性政策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优化就医体验,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数字化医疗健康服务在用户习惯、医生行为、药品流通、医院管理以及政府态度等各个方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

数字健康行业呈现两大赛道

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健康”概念下赛道的分野也逐渐清晰,一条为聚焦健康消费、OTC零售的医药电商赛道,另一条则为提供医疗和健康服务、处方药及健康险等严肃医疗的数字医疗服务赛道。

不久前上市的京东健康,上市当天市值就超过3400亿港币,并在上市后迎来市值的快速增长。作为医药电商赛道的领军巨头,京东健康2020上半年的87亿收入中,94.5%的营收由电商业务(自营+商家入驻)斩获,而阿里健康2021财年上半年的71亿收入中,电商(自营+商家入驻)贡献了97.2%。

医药电商和医疗服务看似相近的发展背后有着不同的增长逻辑。有证券市场分析师观点称,医药电商作为消费者自主选择服务,价格和流量是驱动其增长的核心要素,是标准化消费品在健康领域的延伸,可满足人们对保健品及周边的服务需求。而医疗服务则由医生决策,以打通医保、商保支付和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提供严肃、专业的医疗服务。

在国际上,医疗服务赛道已日趋成熟。今年8月,在线医疗服务龙头企业Teladoc以185亿美金收购在线慢病管理平台Livongo,合并后的Teladoc将为支付方、服务方、用户提供从治病到管病一体化的全息数字健康服务。同时,其管理层预测在2020年末收入规模将超过10亿美金,并完成超过1000万人次的数字医疗服务。

在中国,数字医疗服务赛道企业尚处在初期增长阶段,并借2020年市场和政策利好谋求弯道超车。微医、丁香园、推想科技等国内医疗服务赛道企业加速发展布局。以微医为例,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通医疗、医药、医保服务闭环,微医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院内+院外”的全流程医疗健康服务,同时,依托健康大数据,为商业健康险提供数据赋能,探索医保商保一体化业务。

数字医疗服务赛道迎来爆发增长期

当前,国家医改已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维护健康、减少用药成为趋势。在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医疗服务赛道的增长被按下了加速键。

2019年,我国患者门(急)诊医疗费用超过2万亿,住院医疗费用超过2万亿。医保作为相关费用的主要支付手段覆盖率远高于其它方式。这为具备医保准入资质的数字医疗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疫情高峰时,武汉市通过武汉微医互联网医院,为重症慢病患者提供在线复诊开药、医保报销等服务,承担了全市97%的慢病重症在线复诊需求。泰安市通过与数字医疗服务企业合作,探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模式,将患者复诊购药时间由原来的2-3小时下降到10-20分钟,分担大医院约20%的门诊压力。除了第三方平台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外,以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为代表的实体医疗机构,也通过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数字化医疗服务。

与数字医疗服务赛道巨大发展潜力相对应的是更高的准入和运营门槛。11月2日,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医院提供的诊疗服务若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则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在医院、医生等方面符合医保资质要求;在技术上具备支持问诊、检查检验、处方药供给、医保实时结算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能力;并且能够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高门槛使得数字医疗服务赛道起步慢于医药电商赛道,但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赛道上的头部效应凸显。根据行业研究机构沙利文数据,在线问诊市场在2019年仅占中国总问诊量的6%,而在疫情的催化下,医疗服务数字化的步伐将大幅增速,年化增长率将在2019-2024年间达到77.4%。

数字医疗服务赛道市场快速升温

从行业发展远景来看,数字医疗服务赛道更具有成长性,并在多重因素驱动下正迎来爆发增长期,资本市场对赛道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

在一级市场上,数字健康全球融资金额将有望在2020年创历史新高。根据行业研究机构CB Insights数据,全球数字健康融资在三季度末达到84.4亿美金,中美两国占融资金额头筹。其中,数字医疗服务赛道更为受到资本青睐,尤其是受多元化支付方认可并形成线上线下服务闭环的企业,在全球范围获得大额注资,比如来自瑞典的KRY,美国的Carbon Health均在今年完成了超过1亿美金的融资。

在二级市场上,除了Teladoc/Livongo两家头部企业的合并外,另一家行业龙头企业Amwell也于今年9月成功完成纽交所挂牌。此外,科技赋能型、专注于按人头付费模式的医疗服务企业Oak Street Health也完成上市,市值已超过150亿美金。同时,包括Doctor on Demand,Omada Health在内的等头部数字医疗服务企业也均传闻将在近期开启上市流程。

反观国内数字健康概念企业,目前上市的均属医药电商赛道巨头,还鲜有数字医疗服务赛道企业上市,而资本市场的关注却在持续升温。据了解,微医近期获得3.5亿美金融资,将分拆后推进其医疗服务板块赴港上市,若消息属实,这或将为中国数字医疗服务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作者: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