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国出口激增21.1%!宗庆后:不论西方如何打压,世界经济离不开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青亭 北京报道
2020-12-07 20:04

“尽管现阶段一些西方国家在千方百计打压我们,但是中国已经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了。”12月7日,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说,根据海关统计,虽然疫情给进出口业务带来冲击,但是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还增长了1.1%,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我们。

在宗庆后演讲前,海关总署刚刚发布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4607.2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出口2680.7亿美元,增长21.1%;进口1926.5亿美元,增长4.5%;贸易顺差754.2亿美元,增加102.9%。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梳理, 以美元计,11月的进出口总值和出口值双双创下了197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出口增速也创下了2018年2月以来的新高。

“现在许多国家的企业生产少不了我们供应的零配件,许多国家也离不开我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需要把产品出口到我们国家来消化库存。”宗庆后说。

宗庆后强调,“双循环”格局并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在发展“内循环”的过程中,也不能放弃“外循环”,而且要继续扩大出口。

宗庆后还谈到了亚太15国不久前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他认为,RCEP很好地说明了我国深度参与区域合作的意愿,该协议也有助于扩大我国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经贸和投资往来。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24万亿元,增长6.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6%。其中,对东盟出口2.37万亿元,增长7%;自东盟进口1.87万亿元,增长6.3%;对东盟贸易顺差5003.8亿元,增加9.7%。

展望未来,宗庆后说:“我们还是要继续扩大开放,与世界各国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够再次参加《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与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家共聚一堂,交流探讨“双循环”格局之下的新机遇、新局面。当前我们正处于“十三五”全面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启的关键阶段,这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家,我想应该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在为期两天的日程中,已经有多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洞见和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我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我们企业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14亿国人团结一致的力量是无穷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最近中国宏观论坛发布报告称,我国明年的GDP增速预计将达到8.1%。然而,我们国家势如破竹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围堵,千方百计想要限制我们的和平崛起,世界经济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当前海外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听党的话,跟党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如果我们14亿人团结一致的话,人心齐,泰山移,力量将是无穷的。我们这次的防疫就是很好的例子,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各地立即执行,短时间内就控制住了疫情,同时随着“六保”“六稳”政策的高效落地,我国的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所以说,即使我们现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遇到了制裁,我相信如果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4亿中国人都能紧密团结起来的话,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我们发展前进,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我们和平崛起,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积极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场疫情既是危机也是转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扩大内销市场,增加国内消费,同时也不能放松出口,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在内需方面,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目前我们在各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而这之中也蕴藏着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里所说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积极创新,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娃哈哈成立三十多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风云变幻、日新月异,我们在新时代的创新主要有两点:

第一,针对老百姓频发的“亚健康”问题,娃哈哈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产品从“安全”转向“健康”,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我们研究院的博士团队将中医食疗传统理论和生物工程、现代提取等技术相结合,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几十款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涵盖魅力容颜、明亮视界、骨骼关节、肠胃消化、肝脏健康等十二大类型,通过将老祖宗的一些有益健康的饮食秘方应用到产品研发之中,把吃出来的毛病让它吃回去,满足各个年龄段的健康消费需求。目前,娃哈哈康有利正在进行全国招商,欢迎有梦想有干劲的朋友成为我们的零售商,同时也欢迎有意向的企业家朋友与我们进行精诚合作。

第二,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走线上线下相结合之路。娃哈哈的渠道优势一贯是在线下,我们的联销体网络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县镇乡村。但线上与线下数据没有及时打通,导致营销效率偏低,因此我们在去年搭建了“快销网”数字化平台,将我们的经销商、批发商、零售终端全部联结到线上网络,实现了“终端线上下单、经销商就近线下配送”,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近万家经销商和80万家批发商、零售商的入网工作,等我们完善好结算系统以后,“快销网”还可以为出口困难的厂家售卖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商品,帮助他们的产品出口转内销。我们与广大出口商团结在一起,共克时艰,共同发展经济。

3、坚守产品质量,坚持诚信经营。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际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监管非常严格,企业的质量意识亦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国内的产品质量并不比国外差,甚至还胜过人家。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奢侈品都是中国代加工的,无非是贴了个牌子,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他们增值几十倍的产品,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标累计有效注册量已经高达2823万件,可以说我们中国品牌是非常多的,但是世界名牌却很少,品牌影响力和话语权亦比较弱,同时国内一些消费者更喜欢选择国外品牌。因而,要引导我们的消费者提高民族自信心,多用国产品牌,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的世界名牌。

同时,对于我们企业来讲,还必须坚持诚信经营,做到对政府诚信,照章纳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诚信,保证产品安全健康;对供应商、经销商诚信,实现合作共赢;对员工诚信,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先将诚信施诸于人,才能取信于人。随着法制越来越健全,市场越来越成熟,只有那些遵守法律、尊重市场、诚信经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实现基业长青。

4、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们民营企业是在党中央的持续关怀与支持下成长起来的,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方面,在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我们企业应该挺身在前、扶危济困、捐款捐物,同时要坚持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实现“造血”功能,促进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这次疫情让老百姓的就业压力加大、收入降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要拉动国内消费的话,就是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因此需要我们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有了消费就能把生意拉起来,企业的利润也增加了,国家税收也能增加,社会经济也发展了,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5、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展“外循环”

“双循环”格局并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在发展“内循环”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放弃“外循环”,而且要继续扩大出口。

尽管现阶段一些西方国家在千方百计打压我们,但是中国已经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了。根据海关统计,虽然疫情给进出口业务带来冲击,但是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还增长了1.1%,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我们明年的经济会更好,所以我们更加要提振信心。

现在许多国家的企业生产少不了我们供应的零配件,许多国家也离不开我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需要把产品出口到我们国家来消化库存。在前不久,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很好地说明了我国深度参与到区域合作当中,同时该协议也有助于扩大我国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经贸和投资往来。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扩大开放,与世界各国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风险挑战,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势,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让我们共同携手,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积极创新,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继续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更大力量!

谢谢大家!

(作者:郑青亭 编辑:和佳)

郑青亭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