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鼓励地方间改革创新竞赛 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12-10 07:00

要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

△南财音频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既要承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又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赢三大攻坚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即要同时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任务,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需要调动政府干部以及企业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敢于担当,主动应战,积极进取。因此,会议也提出要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后,在分税制以及GDP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增长展开竞争,一些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呈现企业化现象。一些地方领导积极利用辖区的各种资源以及政策手段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概率与其辖区内的GDP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率在干部考核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腐败问题;其三,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不管是在数量,还是价格方面更热衷出售土地,获得更多土地财政收入,支撑本地大量基础设施项目。

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可能获得各种利益而被激励。但是,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更多。首先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竞争,地区内企业之间也因招商引资优惠导致不公平竞争,土地、税收等成为刺激手段,全国无法形成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市场;其次,地方间竞争导致产能过剩,比如各地竞争性地上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不利于去产能和调整经济结构;其三,环保问题迫在眉睫,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的捆绑需要改变;其四,产生了一些寻租现象。

十八大以来,为了改变以上发展模式,改变以GDP论英雄的做法,在反腐倡廉的基础上,奉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增长模式中经济增长导向的晋升激励以及寻租收益都消失,但在改革创新的新模式中,新的激励机制尚待建立。

地方政府官员在制度上的规则和法律约束多了,在发展上的任务和目标多了,但新的激励相容机制并未建立,可能会出现一些官员不作为,懒政,地方间缺乏竞争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发展主观能动性。当然,进入新时代,不仅是对权力作出限制和监督,更重要的是大幅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建立起财政约束机制,限制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承担主导地位。

应当说,除了少部分缺乏担当的干部之外,大部分地方官员的主要挑战是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做工作。他们不是不愿干,不想干,而是不会干。一方面,过去长期形成的思维和方法具有强大的惯性,而且是体系性的,具有强大的惯性;另一方面,吸收新发展理念后,将其转化为创造性工作仍具有一定难度,因为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可能较多,榜样少,抑制了主动性与创造性,尤其是改革和创新的边界尚待明确,一部分人可能会担心承担失败后果。

因此,关键是让地方官员有试错的空间,避免畏手畏脚,表彰那些愿干、敢干、能干的干部,培养有上进心的干部,把改革能力和成果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同时鼓励地方间改革创新竞赛,尤其是在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之间,给予他们更大政策空间。此外,还应该组织一些有专业学识与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对地方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接受更具体的更有指导性、启发性的新知识,通过学习和互动改变旧思维,接受新理念,认识新世界,创造新未来。

(编辑: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