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汇率市场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6-28 07:00

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连跌现象,市场有观点认为贬值或许是为应对美国对华商品征收关税,也有人认为中国央行上周宣布将于7月5日实施降准,央行可能会放任汇率贬值,“保房价弃汇率”,等等。

在固定汇率时期,中国将外汇波动的风险国有化了,企业接收到的信号是汇率固定的,不需要考虑其风险,也就没有能力应对汇率市场化波动后带来的风险与挑战。2005年7月,中国启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尽管在雷曼危机后中国又重新盯住美元汇率制,但是,2010年6月重新恢复并不断推进改革。

自此以来,中国有很多人喜欢用带有某种行政目的的“动机”解释汇率的变化,也就是认为汇率的变动不是来自市场因素,而是人为的干涉。其暗含的意思是,汇率可能是促出口、保增长的工具,是中美金融或贸易博弈的手段,等等,本质上认为仍然由政府管控。

如果中国企业继续用这种管控思维判断汇率,可能会犯错并付出代价,这是因为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将越来越市场化。中国企业最好学会对冲汇率的波动风险,增强自身抗风险的能力,而不是在那里继续胡乱猜测政府会以什么目的对汇率进行什么样的干预。

当前人民币汇率下跌既不是政府因为贸易摩擦主动控制其贬值,更不可能是“保房价弃汇率”,而是市场正常反应。首先,由于美元指数近期持续强势上涨,人民币对美元被动贬值,但对一篮子货币表现稳定。其次,中美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并未跟随上调公开市场利率,而是推出了定向降准措施,这会影响市场判断。

关键性的因素是,中美贸易摩擦首先在情绪上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冲击,因为市场担心贸易摩擦会让中国减少贸易顺差,不利于人民币。如果贸易摩擦扩大化,可能会影响到资本流出以及产业转移。市场的这种担忧必然在汇率上有所体现。以当前人民币下跌的幅度看,市场基本温和体现了人民币汇率面临的挑战,而未出现恐慌性表现。

事实上,在当前环境下,如果人民币人为保持稳定,反市场的表现恰恰是政府干预的证据,更加对人民币的稳定不利,因为市场可能会判断政府担忧汇率说明汇率稳定存在挑战,从而刺激资本外逃。因此,当前人民币的表现,传递出其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这也与中国当前的改革目标保持一致,即通过加强市场纪律,让市场充分反应其风险,从而培育市场的风险意识与抗风险能力,而不是继续通过管控抵制市场的波动。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虽然出现贬值,但在新兴市场中,依然是最强势的货币。人民币贬值更大的原因在于美元的强势,这是因为中美经济处在不同周期之中: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减,并可能加速,而中国则在严厉执行金融监管、收紧房地产调控和整顿财政纪律,以实现有效有序的去杠杆工作,这必然会给经济产生下行压力。下行压力是去杠杆所必须的条件,也是结果,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而不是经济内在表现,因此,人民币不具有大幅下跌的基础。

与监管部门提高对人民币波动幅度容忍不同的是,中国市场目前依然没有适应这种“市场化表现”,尽管一些分析师或专业人士不认为有什么行政目的,但是也有人过度悲观。

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具有韧性,就需要企业和市场从业者能够在市场的大海中航行和游泳,强身健体,才更具有竞争力与效率。中国更像在进行一场全方位的压力测试,以增强中国企业对市场风险更真实的体验,改变温室植物的体质。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