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IPO加快发行不是市场动荡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1-14 07:00

新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加速核准IPO,以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大幅增加新股供给。与此同时,创业板连续创出新低,新股...

新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加速核准IPO,以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大幅增加新股供给。与此同时,创业板连续创出新低,新股上市后开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次新股股价大面积回落。因此,市场担心A股IPO发行节奏过快,可能会对市场产生“抽血效应”,导致市场一蹶不振。

数据显示,去年A股共有280家企业拿到IPO批文,募集资金1843亿元左右。虽然IPO数量创五年来新高,但融资规模较前年却有小幅下降。监管部门减少IPO供给规模,主要是因为2015年的股灾以及2016年初的熔断机制带来的大跌,减少IPO可以让市场休养生息,而不是成为“惊弓之鸟”。

2017年增加IPO速度与数量意味着监管层希望恢复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这对振兴实体经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有很大的意义,也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过去两年,监管部门暂停了准备好的注册制,目前仅仅是加快IPO,淡化对公司投资价值的行政审核,强化市场监管,这些都是为了恢复市场正常的功能。

我们认为IPO审核速度加快并不是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去年全年沪深股市IPO融资规模1843亿元左右,而去年前三个季度,定增累计规模就高达12455亿元。而且去年第四季度,IPO审核速度就已经明显加快,市场并没有表现出动荡和恐慌。但是,每次市场产生动荡后,投资者都希望监管层放慢或者停止IPO以帮助稳定市场,从而将IPO视为维稳的工具,而不是市场本来具有的主要功能。

目前市场信心不足,主要是未来不确定性增加。首先,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货币政策将回归稳健中性的状态。这可能意味着今年信用环境将会偏紧,从而导致市场流动性不够充裕。

其次,随着中国以混改为主要特征的国企改革得到推进,大量资金开始涌入蓝筹,相反,在过去几年泡沫化比较严重的创业板面临价值回归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次新股,由于过去两年新股供给比较少,导致市场上疯狂炒作次新股,出现严重的泡沫,避免这种现象的途径就是加大新股的供给。所以说,加快IPO发行节奏可以防止次新股因“饥饿营销”而产生的泡沫,这不是抽血效应,是让市场恢复理性的手段。

股市的主要功能的确是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是,我们也有必要进一步确认,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生产或运营进行投资,而不主要是大股东套现,将一些垃圾资产甩给投资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上市公司通过虚假业绩、制造概念或者高转送等维持股价,等到解除减持限制后,大股东就疯狂地减持,甚至不少大股东卖出股票一股不剩,被投资者称为清仓式减持。

现在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些中小公司经过包装上市后,流通盘很小,容易被市场炒作推高股价,如果太高还可以通过高转送稀释股价。最终通过清仓式减持将大众的财富集中于少数股东,而大量中小投资者则付出惨重代价。这让股市成为“劫贫济富”的场所,而不是让散户共享企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IPO数量,抑制次新小盘股泡沫,与此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打击市场操纵行为。中国投资者目前的抱怨,主要是基于投资者本身扭曲的目标,即通过巨大的股价价差获利并且过于贪婪。但是,当股价大涨后必然会大落,大部分人都会为自己的这种投机理念埋单。当不断增加新股供给,甚至最终实现注册制后,投资者就没有这种普遍投机的市场基础,必然回归到注重基本面的价值投资,这也是中国市场成熟的必由之路。

X

分享成功